十六號碼頭-消失的球仔風景與菸酒倉庫

文/照片:施博文、貴美雜貨店

檔案圖片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臺灣建築會誌-第5輯第2號-各官廳別工事表

小時候從16號碼頭站牌下車後,都會經過一大片空地才能到往外婆家的登山階梯,然後一步步爬上那十幾戶碼頭工人家庭組成的小聚落。

印象中那片空地被鐵欄杆圍成兩塊地,我們就從兩塊地中間的走道上山;幾年後,欄杆拆除了,說要挖隧道,看著怪手在山壁上挖出一個大洞,不斷深入清出土方,一條只能單向通車的中山隧道完工後,空地變成馬路,看似增加了建設也活化了土地,但早已沒落的西岸是否需要這座隧道,當地人其實心知肚明,除了貨船到港時的重車頻繁出入,平時經過的車輛,寥寥可數。

DSC_0835

(圖一:現在的十六碼頭只有一大片停車場空地與馬路,雞籠霧雨攝影)

 

日本時期築港工程改變球仔庄

對這片空地的注意開始於貴美雜貨店的保留運動,聽著雜貨店兩位姐姐描述外,也回家跟媽媽求證,大概知道那片空地是公賣局的倉庫。直到發現三木義彌先生的回憶錄,回憶錄中說明16號碼頭舊稱球仔庄,日治時期初期這附近有修船工廠,後來築港工程由內港延伸到球仔來,開闢為新岸壁(碼頭)後,球仔庄的面貌開始大幅改變。

根據三木先生所繪1930年代16號碼頭的地圖,空地上有菸草倉庫、專賣公社及相關人員的宿舍;貴美雜貨店當時就已出現,以喫茶店的形式經營著;靠近碼頭處有物產陳列店與食堂。而台灣建築會誌資料顯示 ,專賣局菸草倉庫的建造者是生產電鍋出名的大同公司前身,協志商號所建。

13876467_1861002714120632_8528941804736951291_n

(圖二:三木先生回憶錄中的球仔庄地圖,只有一棟倉庫應該是酒類倉庫)

 

協志商號為林煶灶(林尚志)與合夥人於1918年創辦,以營造業起家。協志商號於1932年承接菸草倉庫建造,8月8日開工,隔年3月31日完工,造價22,050.6圓,構造為二連棟鋼筋混凝土及塊砌平房式建築,建坪196.02坪。同一時期林煶灶也有興建基隆第一高等小學(今銘傳國中)校舍。

螢幕快照 2017-04-24 下午8.44.21

(圖三:台灣建築會誌上面載明菸草倉庫的資料,第四筆資料顯示建造人為林煶灶,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臺灣建築會誌-第5輯第2號-各官廳別工事表截圖)

 

其實,在球仔的專賣局倉庫有兩棟,林煶灶所建的煙草倉庫規模較小,也較晚興建,比鄰的另一座酒類倉庫則早在1928年就已存在,酒類倉庫由紺田隆太郎建造,建地為400坪,為三連棟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造價159,517.5圓;據日日新報1928年9月29日的報導,酒類倉庫啟用典禮當日冠蓋雲集,基隆地方仕紳皆受邀參與。菸草倉庫與三木先生的地圖對照之下,三木先生所繪的地圖上只有一間倉庫,應該就是規模較大的酒類倉庫,顯示三木先生對球仔的記憶停留在1928年~1932年之間。

酒類倉庫設計圖

(圖四:酒類倉庫藍圖,圖片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1933年,專賣局向鐵道部申請從14號碼頭處的臨港線鐵路分岔一條專用鐵道,直接橫亙在貴美雜貨店的門前,然後抵達倉庫大門,方便貨物裝卸。

菸草倉庫鐵路配置圖

(圖五:酒類倉庫、菸草倉庫與鐵道引道配置圖,圖片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媽媽與貴美小姊姊的球仔回憶

戰後,專賣局更名為臺灣菸酒公賣局,當時倉庫是公賣局基隆配銷所,火車運來由宜蘭或是樹林工廠製作的菸酒,在此配送到基隆市各雜貨店或販賣部。

 

img-417172103-0001

(圖六:1960年代球仔庄地圖,作者媽媽繪製)

 

 

因為基隆港復原後碼頭業務興盛,許多中南部移工北上基隆工作,原本在中壢客家庄的外公外婆也來到基隆,定居球仔山上,外公經由介紹成為碼頭工人,外婆則就近在更名為公賣局的菸酒倉庫工作。以前的啤酒是用稻草束包住酒瓶做防震,再交疊橫放到竹簍中,一個竹簍就是一打啤酒,因為運送過程中會發生碰撞毀壞,外婆的主要工作除了搬貨之外,還要查看送來的啤酒如有破損,就要抽換為良品;媽媽唸書時也有幫忙,有一次雙手連著稻草拿起啤酒,結果手沒抓緊,啤酒瓶就在稻草束中滑掉,當場兩瓶啤酒摔破,變成幫倒忙。

倉庫後方的員工宿舍,旁邊的長官宿舍跟貴美剛好把倉庫夾在中間,長官宿舍的位置大約是現在中山三路111巷口右邊,規模不大的宿舍群落成時間應該跟倉庫的完工時間差不多,在媽媽的印象中,那間長官宿舍很大一間,庭院裡有種葡萄,成熟時住在裡面的長官夫人會分給員工吃,當然外婆也有拿到,在那物資缺乏的年代,可是難得的酸甜滋味,但仍比不上最令人懷念的進口五爪蘋果。

媽媽看過三木先生的圖後說跟年輕時印象不大一樣,我只好請求她老人家也畫一張地圖,在她記憶裡的1960年代,倉庫、鐵路、宿舍都還在,往高遠新村的山坡上多個兩個油槽和防空洞,往18號碼頭走的山壁上也都是防空洞,現在海三廠對面的消防隊原本在往高遠新村山路的路口,隔壁就是一間碼頭工人的候工室,以前有廚師還有醫生,生活機能非常完整;原本跟西二三碼頭一樣的上屋倉庫,在過年前一個月會在裡面放電影,小學生四點放學都會跑到倉庫外,等下午場的電影最後十分鐘散場前進去看免費的。

 

1970年基隆港開始進行貨櫃化,16號到18號碼頭是第一批變更為橋式起重機裝卸的貨櫃碼頭,原本的上屋倉庫重建成四層樓倉庫,消防隊及候工室相繼消失,菸酒倉庫的鐵軌應該是在那時拆除的,接著公賣局將配銷所移至百福社區監理站旁後,碼頭邊的兩間菸酒倉庫開始閒置;據貴美雜貨店小姐姐的說法,倉庫及宿舍群約在1979年前後拆除,她當時還在剛拆除的碎石瓦礫地上學騎腳踏車,摔得一身傷。至此,球仔庄的繁華風景不再,只留下一大片空地及見證基隆碼頭起落的貴美雜貨店一家人。

 

scan0011

(圖七:約1970年代的酒類倉庫照片,只有拍到一些正面,但與設計圖是相符的,照片提供-貴美雜貨店)

 

延伸閱讀:16號碼頭的見證者──貴美雜貨店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media%2Fset%2F%3Fset%3Da.1895403297347240.1073741831.1439659236254984%26type%3D3&width=500“>西岸碼頭貴美柑仔店拆遷拆遷懶人包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keelungoldstory%2Fposts%2F1861002857453951&width=500“>貴美雜貨店的後續│究竟是貴美先來還是國民政府?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keelungoldstory%2Fposts%2F1861000200787550&width=500“>尋找三木義彌:《臺灣基隆懷舊和繪與圖 登懷古文》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