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雞籠霧雨團隊

2016年,基隆市政府喊出基隆港建港130周年,並由市長室主導,敦促市府各局處舉辦慶祝130周年相關活動,並在六月底規畫西二至西五碼頭做為慶祝主場,與東岸正濱、懷舊碼頭、和平島連結,將基隆港西岸與東岸兩處市政府串聯為「活動廊帶」,企圖以嘉年華式的慶典帶動觀光,並「行銷基隆」。

 

實際上在今年初,我們看到的是所有市政活動勉強地與「建港130周年」掛勾,從東岸福祿猴、教育處的地球日美化社區活動,甚至是外木山漁港的淨灘、婦幼福利中心的反家暴路跑,到文化中心外牆大幅廣告中的外木山長泳活動(以及從去年開始由海科館負責執行的渥托邦海洋狂想),都生硬地和「建港130周年」扯上關係。而建港130周年的真實意涵是什麼,在這些大肆宣揚的宣傳文字上總是不見對廣大市民與公眾更深刻的闡釋。

 

基隆市政府所謂的「建港130周年」是從劉銘傳啟動基隆建港計畫的1886年起算。《北京條約》簽訂、基隆作為淡水附港開港(1863年)後,清法戰爭 (1884-1885年)促使台灣巡撫劉銘傳更加急迫於自強運動思潮中對「富國強兵」的追求,希望透過國家建設的現代化讓台灣作為國際航線中的前導船,同 時也作為中央之國邊陲的海防守衛,帶領清國航向全球強國的行列。為此,他欲進一步提升基隆港的經濟與戰略地位,於是於1886年啟動基隆建港計畫,企圖搭配縱貫鐵路(但是路線選得不好無法開通),創造更便捷的海陸運輸系統。然而(最重要就是這個然而),逐步衰老的清國在內憂外患下無法挹注經費給台灣的建設計劃,劉銘傳因而離開台灣,基隆港的現代化建設嘎然中止。

 

接著,日本殖民政權接收台灣。同樣地,日本統治者也看中了基隆港的經濟與戰略位置,希望將基隆港建設為殖民地台灣與殖民母國的貿易、聯絡門戶,方便將台灣的發展資源輸往日本,以讓台灣成為日本與國際列強競爭的跳板及重要的經濟後盾。於是日本政權開啟了1899年至1944年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這也是基隆港在官方歷史中「真正」開始現代化的建港年份。

 

不論基隆港的現代化/建港年份到底是何時,撥開過去清國與日本等不同殖民者對歷史的權威詮釋與粉飾,基隆港的建港只是一個由以國家為主體出發的發展思維。現在,拋開官方主導的建港周年活動的華麗面紗,更應該討論的是基隆港建港與現代化對每一個市民的意義是什麼,「現代化」的基隆港在非官方的歷史脈絡下,是否為基隆帶來更適合在地的發展,以及這樣的發展軌跡是否讓大多數的基隆人受惠,而「真正」值得紀念?絕對不是忽略脈絡探討以及公共討論的前提,由市政府擅自花費大量經費,憑空創造一個沒有歷史與民主內涵、單純以行銷與觀光等說詞譁眾取寵的嘉年華活動。

 

刻意被遺忘的築港出張所築港日式宿舍

市政府文化局向交通部申請經費進行的建港130周年慶祝活動,在一堆毫無直接關連的市政活動掩蓋下,只見熱鬧的行銷宣傳,而不見其真正宗旨──究竟在慶祝或紀念什麼?除了從未討論「建港」或是「130周年」對基隆的意義,我們也能看出整個市政府從上任以來都將「文創發展」或「文資保存」的重點資源放在西二三碼頭倉庫或是東岸文化資產「觀光廊帶」(市長官邸、正濱舊漁會大樓等),然而,最諷刺的是,在一系列虛弱口號的裝飾下,真正與基隆港現代化相關的文化資產因為位於人煙稀少的港西山區,沒有鎂光燈的保護,因而完全沒有出現在市政府團隊對「建港130週年」的討論中。

 

不若基隆市政府在「觀光廊帶」概念下對東岸古蹟的重視,在基隆港西岸被刻意避談的球仔山山坡上,儲藏著過去基隆港現代化工程中諸多歷史事件與斑斑血淚的建築,卻只能擁有「歷史建築」身分,且政府對其竟毫無任何保護作為,在文化局作為建港周年慶祝活動主要承辦單位的現實下看來格外荒謬。

DSC_0365

(圖一:基隆築港出張所仙洞町官舍,雞籠霧雨攝影)

基隆港築期間,日本殖民政府在仙洞町(今仙洞國小一帶)和昭和町(今高遠新村所一帶)修築基隆築港出張所的築港職工宿舍。位於昭和町的宿舍群約於昭和5年(1930年)竣工,大多為木造結構、一層樓的日式住宅,就規模、區位的不同呈現明顯的官職層級,佇立在目前中山三路103巷所在的山坡上,與同一時期建造的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比鄰。

 

2002年完成的《基隆歷史建築調查計劃》的報告中,「港務局高遠新村(基隆築港出張所仙洞町官舍)」被列為「建議登錄歷史建築」項目(報告書列出之地址、照片及位置圖皆顯示該標的為位於昭和町之官舍,名稱應是誤植為仙洞町)。報告書中清楚寫出,宿舍群因「為築港時期所保留的日式宿舍群落,區內景觀優良,情境猶存,是基隆少數規模完整的日式建築群落」,值得保存。調查團隊也在建議處理方式及理由中說明主管機關應「協調港務局,將高遠新村劃為保存區,並重新規劃、再利用。檢討都市計劃,保護宿舍區避免遭受不當開發而破壞。」[1]然而,在建議整個宿舍區應好好保存規劃的報告書出爐後,主管機關的作為僅僅是將港務局局長官舍的山頂宿舍在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DSC_0374

(圖二:後方已傾頹的仙洞町官舍,雞籠霧雨攝影)

 

2008年,港務局發佈了令人振奮的消息[2],指出「基隆港務局將利用高遠新村港務局長官宿舍歷史建築,修復設置作為基隆港史館」,並表示將編列預算進行調查與監造計劃修復官舍。然而,委託台灣大學進行的計劃案於同年結案後[3],多年過去,至今仍未見到修復工程啟動或港史館的影子,官舍就漸漸地在雨水、歲月、蔓草和刻意遺忘中頹敗。而尚沒有文化資產身份的第二排宿舍(位於運動場下方)則在2014年的一場無名火中被燒燬[4],僅留下部分屋架和google街景地圖中的身影得以憑弔。

0101.png

(圖三:高遠新村全區配置圖,翻攝基隆港西岸再生工作坊文資科簡報

 

文化資產的主管機關基隆市政府對於官舍保存「可見的」努力,僅是在網站上寫著一句:「目前建築外觀已破損,已請管理單位台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積極推動對歷史建物的維護重整。」,以及代表人員回應「我們已經行公文給港務分公司請他們改善。」而對於相關的修復調查報告,市府內的文化資產單位在已結案八年後才終於掌握。握有行政權以及《文化資產保存法》授與主管機關權力應作為而不作為的市政府、掌握龐大土地和資本的港務分公司、提出質疑的市民,這一場權力不對等的角力,卻被主管機關代表一句「大家都有責任」輕輕帶過。

 

在官舍登錄為歷史建築近10年後的今天,以文化局作為主辦機關,市政府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建港130週年慶祝活動的當下,同一時間,位於原第三排宿舍的基地上,悄悄立起了一塊工程告示牌。這塊告示牌並非為了宣告與「建港」關係密不可分的宿舍群終於要進行完整的文化資產登錄,亦非為了宣布松本虎太[5]等重要築港工程師們曾居住的宿舍區(見圖二)保存修復工程在延宕多年後終於要啟動,而是為了在這一片保留了基隆港現代化進程的山坡前方,在那塊曾經建有一排日式宿舍的土地上,興建一座地上七層樓的海景第一排住宅。而對這項將遮蔽並傷害日式宿舍群落完整性的建案,基隆市政府都發處核發了建照許可。

 

0202.png

(圖四: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昭和6年總督府職員錄)

 

市長林右昌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發表他對建港130週年的想像:「這是基隆這個城市的大事,應把握議題進行城市行銷,這是最好的機會,可讓市民了解基隆在台灣發展史的重要地位及分量,希望市民一同參與。」[6] 因築港而殉職的工程人員和勞工、參與基隆港築港的重要工程師,這些也許正是將基隆推向「台灣發展史重要地位」的人們,不論是名字被刻在築港紀念碑上或被遺忘的工人們,或是曾居住在已不復在的仙洞町官舍的川上浩二郎[7]、曾居住在昭和町官舍的松本虎太。這些在或不在的名字、這些故事、這些見證築港歷史的生活足跡,是否有可能在建港130週年的慶祝活動上被稍稍提起?這些殖民政府以現代化作為工具進行治理,這些熟稔於西方近代科技的技術官僚在殖民統治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有可能出現在慶祝建港130週年的任何論述中被好好地回顧和討論?

 

也許,要認識或理解基隆港的歷史究竟如何被對待,我們從這一棟棟正在消逝的日式宿舍、從這座山坡、從這塊位於即將築起的建案陰影下的土地、從這一年多來新政府對於基隆的「行銷」當中,便可以得到答案。

 

基隆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屬於所有市民,而不應是官方單向的意義灌輸。我們希望屬於基隆港的歷史不只是一場嘉年華,而能在更深入的理解以及更多元、民主的討論下成為城市發展想像的基石;我們希望與建港相關的重要區域聚落能擺脫權威單向詮釋下的刻意忽視,終被完整而妥善地保存下來,成為保留記憶的實際場域,不在時間的洪流中孤獨傾頹而終至不復記憶。

 

********

 

為了不使築港出張所被大家遺忘,甚至在推土機式的發展思維逼近後被迫倒下,請和我們一起告訴市政府,所有市民都有權利能在真實的基隆港建港歷史景觀前懷想,取得我們自己對「建港」歷史意涵的詮釋與體悟。

 

【市府投書範例】

基隆市政府市長信箱:http://goo.gl/CqiFaJ

林右昌市長,請深化「基隆建港」的相關活動,並將基隆高遠新村(中山三路103巷)附近築港出張所日式宿舍群納入「基隆港建港」論述之中。請市政府與文化局等主管機關賦予其古蹟身分,盡最大努力修復、保留該宿舍,並停止破壞該區域歷史景觀之建案進行,保留完整「建港」歷史意涵。

 

—————-

 

備註:

[1]《基隆歷史建築調查計劃》p.389

 

[2]〈基隆港將設置港史館〉http://www.mtnet.gov.tw/MTNet/news/Detail.aspx?newsid=44026&harbor=%E4%B8%AD%E8%8F%AF%E6%97%A5%E5%A0%B1

 

[3]《高遠新村港務局長官宿舍歷史建築調查》、《高遠新村港務局長官宿舍歷史建築調查研究暨修復設計》,交通部基隆港務局委託臺大城鄉基金會

http://www.ntu-bprf.org/project/2006-2010/

 

[4] 2014.9.19,自由時報,〈4棟無人舊宿舍燒燬,14消防車灌救〉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110766

 

[5] 松本虎太(1879-1959),日本香川縣人,京都帝大土木科畢業,來台42年,作為技術官僚參與基隆港築港工程,1916年12月出任基隆築港所所長,1924年12月任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基隆築港出張所所長。1917年2月到1919年3月為研究鋼筋混凝土與海水之關係,奉命留學英、美兩國,後取消留學英國而出差至美國。(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之技術官僚-以土木技師為例〉,《興大歷史學報》第19期,2007.11,頁309-390。)

 

[6] 2015.12.7,聯合報,〈辦好建港周年慶 找回基隆的榮光〉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360699-%E8%BE%A6%E5%A5%BD%E5%BB%BA%E6%B8%AF%E5%91%A8%E5%B9%B4%E6%85%B6-%E6%89%BE%E5%9B%9E%E5%9F%BA%E9%9A%86%E7%9A%84%E6%A6%AE%E5%85%89

 

[7]川上浩二郎(1873-1933),日本新瀉縣人,東京帝大土木工科畢業,1911擔任臨時台灣總督府工事部基隆出張所長,主導基隆港第二期築港工程,並以其經驗撰寫《基隆港の岸壁を論ず(論基隆港之深水碼頭)》論文獲得東京帝大博士學位。因其於築港工程中扮演之重要角色,被官方稱作「基隆港的恩人」。(陳凱雯,〈技師川上浩二郎與基隆築港(1899-1916)〉,《臺灣學研究》第16期,2013.12,頁71-99。)

對「只是一場嘉年華?基隆建港130周年與西岸築港出張宿舍」的一則回應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