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於市,靜待拂塵的紅磚古厝

文字/趙駿豪 林宥廷
照片/黑鳶之都 趙駿豪 林宥廷

IMG_0877.JPG

基隆為一座臨海山城,依山勢而建的蜿蜒階梯小巷多不勝數,許多二到三層樓的透天厝臨著這些小巷而建,塑造出老基隆的城市風貌,哺育撫養了大量的基隆囝仔。過了廟口夜市,走進遠東泡泡冰轉角的巷子,沿著小路階梯往上爬。在這條普通的小巷中,沿途有些乾淨樓房與親切和藹的老人,也有許多灰色水泥牆老屋,氣窗上的抽風機長滿鏽斑,像是隨時會掉落。這些老屋有些有人住,有些是空屋,從破窗的洞口就能望穿。隨著基隆港的沒落,進到這個空間的人們只能憑著這些歲月的痕跡去想像與回憶當年的繁華。在這條巷子的盡頭,小山丘的山腰,座落著一棟十分醒目的建築物,它極具有歷史意義,卻正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衰敗。

這棟三合院紅磚古宅叫「慶餘堂」,約建於西元1930年,為閩南式的三合院建築,使用的建材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的TR磚,是日治時期最頂級的紅磚;護龍山牆有牛眼窗通氣孔,中庭牆簷口裝飾著特別燒製的花鳥彩色磁磚,正廳兩旁窗型採用竹節圓窗;古宅後方更曾有稱作「迺園」的庭園可養植花鳥樹木,修養身性。如此風雅大宅,被日本人特許建在古時被稱作玉田山的山腰,向外能一眼望盡大船入港及新市街區的景色,氣勢磅礡,在當時名震地方。古宅當時唯一的聯外通路「梓桑巷」,便是以屋主許梓桑之名命名。

IMG_0882.JPG

許梓桑,出生於西元1874年,為日治時期大雞籠地方仕紳,從小積極學習漢文化知識,曾為大同吟詩社社長,〈雞籠八景〉便為其所作。於1903年被任命為首任基隆區區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後被選為臺北州會員、臺北州協議會員,聲望可說是如日中天。許梓桑曾協助靈泉禪寺、代天宮的興建,他也被選為慶安宮的管理人,將慶安宮從虎仔山遷至現址以增加公共墓地,並向日人爭取廢止埋葬使用費,幫助貧困者得以埋葬至親。他成立「有限責任基隆商工信用組合」(基隆二信前身),與日人的「有限責任基隆信用組合」(基隆一信前身)相抗衡。

許梓桑原居於當時的基隆街,晚年在玉田山興建這幢古宅。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許梓桑也在這一年去世。之後,後世子孫漸漸搬離,古宅因而荒廢,牆壁斑駁、屋頂塌陷、庭院雜草叢生。市政府僅於2003年將古宅登錄為歷史建築,未積極介入保存。古宅也就漸漸隨著歲月刻蝕,被世人遺忘。

1.jpg

對於老舊市區辦理火車站都更案,畫家王傑老師下了最好的註解:「政府口中的新舊並存,最終都將是『除舊布新』」。基隆市真的很醜,醜於原本可以很美。雖許梓桑古厝已登記為基隆市歷史建物,然而文化局卻沒有積極去維護,放任它被遺忘於荒煙蔓草中衰敗。基隆原本可以很美的老建築還有很多,如林開群鬼屋洋樓、正濱漁會大樓、高遠新村長官宿舍等,都在等著被維護、保存,重現風光。從山腰上這棟紅磚古宅,我們簡單回顧了許梓桑的一生,他為基隆付出的故事,值得我們這一代通勤的基隆人借鏡,回來吧!至少在閒暇之餘,或多或少將目光拉回家鄉,為基隆盡一份心力!

黑鳶的.jpg   黑鳶.jpg   IMG_0889.JPG

雨都復甦,文化再造

號召打掃許梓桑古厝的活動至今已持續近半年,採訪小組有幸邀請到發起人之一彥迪,藉此更深入地瞭解,是什麼樣的動力驅策這一群人,從烈日當空的夏日堅持到寒風刮骨的冬季,心中的熱情卻仍熊熊燃燒。

「為什麼基隆人要參加講座、文創市集總要往台北跑呢?」彥迪一開始便一語道破基隆長期以來藝文活動的不振,甚至是匱乏。基隆開發得早,這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底藴和其他地方相比毫不遜色,文化產業卻一直沒有發光發亮。「沒有人做,我們就來做囉!」彥迪語帶慨嘆,卻難掩語氣中的堅定。團隊為打掃活動設定的短程目標,即是在恢復建築的原貌後,利用這個難得的空間不定期開辦文創市集。

第一次打掃時,庭院的野草及膝、蚊蟲紛飛,正廳則積了近十五公分厚的泥土,夾雜著瓦片、石塊、垃圾等等;而如今古厝的樣貌已經漸漸展露在大家面前,成就感無法言喻。除此之外,雖然大部分的時候都在搬磚頭清垃圾,但轉換心境後其實這也像是一場尋寶遊戲,彥迪說他們曾在土堆裡發現寫著泰文的可口可樂瓶、形狀像清酒瓶一樣的黑松沙士、也有已部分毀損的黑膠唱片。這些寶物現在都被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盼將來舉辦市集時能展示出來。

打掃一詞聽起來單純,然而面對這座已和幾株大樹相嵌共生的古厝,大家從不敢大意,每次打掃都會延請富有古蹟修復經驗的李正仁老師前往指導,謹慎地處理、照料每一處細節,深怕一不小心造成無法回復的傾圮崩壞。目前團隊計畫著要在正廳舉辦一次小活動,之後再繼續著手打掃兩邊的側廂房。活動面臨大型垃圾清理的問題,前陣子和清潔公司洽談詢價,竟要四十萬之多,礙於資金困窘,其他部分的清理只能暫時擱置,到舉辦市集之後再議。

這段談話凸顯出基隆在文化資產保存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政府往往以「礙於產權不明」的理由,對歷史建物採取消極態度。文化副局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對於青年願意重視文化,她深感佩服,但也坦言在地目不清的情況下,現階段公家介入修復或清掃有執行上的困難。這樣的情況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及維護甚為不利,更遑論要發展文化產業。而面對這樣的難題,彥迪希望從復甦許梓桑古厝邁出第一步,將基隆人的目光吸引回來,並凝聚在地意識。當人民重視文化之美,政府即不得不正視文化資產的保存。

IMG_7101.JPG

「其實我心底設定的最終目標是林開群洋樓,希望有一天它能成為基隆的博物館!之後不只是在地人,連外地觀光客都會發現,基隆除了廟口夜市外,也有那麼多靜靜佇立著幾十載、有故事的古老建築。」

 

發表留言